秦汉祠畤的再认识
——从考古发现看文献记载的秦汉祠畤
文 / 北京大学 李零
1999年,为了纪念王国维说的“五大发现”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,应《文物》杂志之邀,我曾写过一篇文章,叫《入山与出塞》,[1]后来扩展为一部书。[2]我说的“入山”就是指寻找中国古代的祭祀遗址。这是我的一个梦。
中国古代祭祀遗址是个大有前途的研究课题,我对这个问题关注有年,曾经写过一批文章,[3]并指导王睿写博士论文,[4]带田天做田野考察,参与指导田天的博士论文。[5]她们的论文都是围绕这个有趣的话题。
八主祠是山东最有代表性的祭祀遗址群。上世纪末,本世纪初,我曾三赴山东,考察有关地点。记得当年,好像是2004年吧,我在孔望山跟王睿说,要是能对八主祠做点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,那该多好。2007和2009年,我跟栾丰实、王睿再次考察这些地点,让我们对八主祠有了进一步认识。2008年,项目正式启动。到如今,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,一部很有分量的考古报告即将出版,想不到梦已成真。
展开剩余97%现在,借《八主祠》一书出版,我想就秦汉祠畤讲一点印象,当全书的引子。
一、祠、畤二字的含义
秦汉大一统,疆域辽阔。封禅、郊祀是皇帝巡游天下,在全国范围内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以封禅为题,《汉书·郊祀志》以郊祀为题,都是两者并叙。二书提到很多祠畤,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了它们的地理分布。[6]
祠、畤是郊祀之所。这两个字,古音相近,但用法不同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讲郊祀,祠很多,畤很少。
祠和畤的含义是什么,它们有何不同,我想用最简短的话概括一下。
我们先说祠。这个字,含义比较明确。祠作动词,指郊祀,作名词,指郊祀之所。秦汉时期,祠是郊祀之所的泛称。《封禅书》《郊祀志》偶尔以庙称祠,有时可以互换,含义好像差不多,[7]但汉代的庙,多指宗庙、陵庙。宗庙在宫里,陵庙在陵前,是祭祖的地方,而祠是郊祀之所,祭祀对象是天地五帝、名山大川和各种鬼神,两者又有区别。
畤,有点不同,概念窄一点。这个字,先秦稀见,[8]主要流行于秦代和西汉。王莽罢汉武大郊祀改行小郊祀后,这个字很少出现,后人已不太了解它的具体含义。
畤是什么?《说文解字·田部》:“畤,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。从田寺声。”小徐本址作止。畤的声旁是从止得声,古人多以止、阯训畤,以畤为神灵之所止,当作降神的地方。畤的意思是祭天地五帝的基址或场所。
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归纳,畤有以下特点:
(一) 畤的最初含义是郊祀上帝之所。[9]所谓上帝,乃各族血缘所出的始祖,即各族的族神,如太昊、少昊、黄帝、炎帝、颛顼。五帝配天而祭,至为尊崇,不但规格高于普通的祠,属于屈指可数的祭祀中心,而且有时会聚拢很多祠,带有综合性。
(二)畤分早晚。 《史记》《汉书》提到吴阳武畤、雍东好畤、西畤、鄜畤、密畤、吴阳上畤、吴阳下畤、畦畤、北畤、泰畤,凡十畤。吴阳武畤和雍东好畤是秦文公立鄜畤以前就有,可能是西周晚期的畤,其他八畤,前六畤是汉代因袭秦代的畤,后二畤是汉代新立的畤。[10]
(三)上述十畤,皆在西土,与周、秦关系更密切。 吴阳武畤和雍东好畤荒废后,沦为地名,如好畤就是保留至今的地名。《左传》襄公三十年、昭公二十二年提到平畤,哀公四年提到逆畤,都是地名,它们可能是从西土东传,最初也是郊祀之所。
(四)畤是用于野祭,故字从田。野祭多在郊野,有别于宫中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讲栎阳畦畤,据说形如菜地,有一道道沟垄(估计是成行成列的祭坎)。卫宏《汉官旧仪》说,陇西西县人先山下也有这种畤。[11]秦六畤,畦畤最晚,汉代的畤可能与之相似。
(五)王莽改大郊祀为小郊祀,以兆称畤,以畤称兆,也叫兆畤。如太一兆为泰畤,后土兆为广畤,五帝及从祀诸神的五个畤为未地兆、东郊兆、南郊兆、西郊兆、北郊兆(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),可见畤就是郊兆,也就是郊祀天地五帝的坛场和坛壝圈定的范围。
司马迁讲八主祠,说地主“祠泰山梁父。盖天好阴,祠之必于高山之下,小山之上,命曰‘畤’;地贵阳,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”(《封禅书》。《郊祀志上》“下”下多“畤”)。[12]学者多把此语当畤的定义,不一定合适。
我理解,这段话是针对禅梁父,并不是给畤下定义。古代封禅,祭天在泰山上,封土为坛,叫封;祭地在泰山下,除地为场,叫禅。[13]这话主要是讲禅礼的选址。所谓“畤”就是司马迁两言“泰山下阯”的“阯”。[14]“天好阴”句,指除地为场,与登封报天相应,应该把行禅礼的地点选在高山之下,小山之上;“地贵阳”句,也是说祭地要与天相应,虽在低地,照样应该选高一点儿的地方,如泽中圜丘就是这样的地方。禅要选在高山之下、小山之上,但畤未必都在高山之下,小山之上,畤也不仅是禅地之所。
在我看来,畤是一种特殊的考古遗址,既不同于城址或宫庙,也不同于陵墓或窖藏。从物质形态讲,畤是除地为祭的坛场。所谓坛场,往往坛、墠、坎兼具。[15]墠是芟夷草莱,清理地面,辟出的一块场子,也叫场。坛设其中,用以陈放牌位、祭品,举行仪式,只占一小块,周围是空地。坎是在这块空地上挖的祭祀坑,一排排,一行行,用来埋牲牢、玉帛、车马等祭品。 坛也好,坎也好,都是设于场中,关键是要有一块场子。这块场子就叫畤。
二、文献记载和地理分布
秦汉祠畤,数量很大,秦代有二百多所,西汉有683所。《封禅书》《郊祀志》加《地理志》所载,可考者仍有二百多所。[16]
(一)陕西
祠畤最多,首先是汉三辅之地,即关中地区。三辅即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。 《郊祀志》的“郊”就是指汉代的三辅之地。
1.京兆尹
京兆尹是长安所在,辖境略相当今西安市和渭南市的渭水以南部分,并延伸到河南灵宝县。周秦故祠有杜陵(在西安市三兆村)的五杜主祠、寿星祠,[17]沣、镐(在西安市长安区)的昭明祠、滈池君祠,[18]蓝田(在蓝田)的虎候山祠,[19]下邽(在渭南)的天神祠,湖县(在灵宝)的周天子祠。西汉新祠,多在长安,有汉高祖的蚩尤祠、灵星祠和七巫祠,[20]汉文帝的渭阳五帝庙和长门五帝坛,[21]汉武帝的亳忌太一坛和太一五祠,[22]以及汉宣帝的白虎、随侯、剑宝、玉宝璧、周康宝鼎五祠(在未央宫)和岁星、辰星、太白、荧惑、南斗五祠(在长安城旁)。[23]华阴(在华阴)有太华山祠,亦汉宣帝立。
2.左冯翊
左冯翊是咸阳所在,辖境略相当今咸阳、铜川二市和渭南市的渭水以北部分。秦人的祠畤有秦献公畦畤(在西安市阎良区)和临晋河水祠(在大荔),而霸(灞)、产(浐)、长(荆谷水)、沣、涝(潦水)、泾、渭七水,近咸阳,秦亦有祠。[24]西汉新祠,主要有两组,一组是汉武帝泰畤,在云阳(在淳化);一组是汉宣帝谷口四祠,[25]在咸阳到云阳的途中(在三原)。泰畤包括宽舒太一坛、太一祠(在甘泉宫)和越巫
(辜)
(禳)祠、通天台(在甘泉宫南)。[26]后来,汉宣帝在云阳还增修了径路神祠、休屠祠、金人祠。[27]鄠县(在户县)有劳谷、五床山、日月、五帝、仙人、玉女祠,亦汉宣帝立。
3.右扶风
右扶风是陈仓、雍城所在,辖境略相当今宝鸡市。不仅周人的故土在这一带,秦人的祖庭也在这一带。非子邑秦,秦在汧渭之会,即今宝鸡。秦文公自西犬丘重返汧渭之会,先作鄜畤,后作陈宝祠(在陈仓北阪),都在宝鸡。其后,秦宣公作密畤(在渭水南),秦灵公作吴阳上下畤(在吴山),也在宝鸡。汉高祖作北畤,合秦四畤,号称雍五畤。
雍,指凤翔原及其附近。[28]凤翔原上有雍山、雍水。《封禅书》说,秦时雍地“百有余庙”,[29]而岐山、吴山、垂山、鸿冢和汧水,亦各有祠。[30]《地理志上》说,“雍:秦惠公都之,有五畤,太昊、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”,《郊祀志上》作“本雍旧祠二百三所”。秦汉祠畤,雍地几乎占一半,至少也占三分之一。[31]
三辅以北是上郡,即陕北高原,辖境略相当今延安、榆林二市。上郡治肤施(在横山西境)。肤施有汉宣帝的五龙山仙人祠、黄帝祠、天神祠、帝原水祠。[32]阳周桥山有黃帝冢(在子长县高柏山),在肤施南。西河郡鸿门县(在横山境内)有天封苑火井祠(当地富产天然气),在肤施东。天封苑火井祠也是汉宣帝立。
三辅以南是汉中郡,即陕南山区,辖境略相当今汉中、安康、商洛三市。西汉南郑县(在汉中市)有沔水祠。汉中以汉水名,沔水即汉水陕南段。
(二)山东
山东的祭祀活动,以封禅泰山和祭祀八主最有名。
1.封禅泰山
封禅泰山,在西汉的泰山郡,辖境略相当今泰安市,并包括新泰、莱芜与泰安交界的地方。封在泰山上,禅在泰山下的小山上。
西汉泰山庙在博县(在泰安市泰山区旧县村),汉武帝明堂在奉高(在泰安市岱岳区范镇故县村),都在泰安市。
泰山下有很多小山,石闾、社首、高里(蒿里)三山在泰山脚下,属西汉博县;亭亭山在泰安大汶口镇马家大吴村,属西汉钜平县(在泰安西南),在泰安市南。梁父、云云二山在泰山东南、徂徕山下。梁父山(今名映佛山)属西汉梁父县(在新泰天宝镇古城村),云云山属西汉柴县(在新泰楼德镇柴城村),在新泰西境。泰山东北,还有肃然山(今名宿岩山)。肃然山属西汉嬴县(在莱芜莱城区城子县村),在莱芜西境。
上古帝王封泰山,传统的禅地之所是梁父、云云、亭亭、社首,见《管子》佚书《封禅篇》。肃然、高里(蒿里)、石闾是汉武帝所禅。
2.祭祀八主
据《地理志上》,齐地有八主祠,一曰天主祠,在淄博市临淄古城南的天齐渊,属西汉临淄县;二曰地主祠,在新泰市天宝镇的映佛山,属西汉梁父县;三曰兵主祠,在汶上南旺镇,属西汉东平陆县;四曰阴主祠,在莱州市三山岛,属西汉掖县;五曰阳主祠,在烟台市芝罘岛,属西汉腄县;六曰月主祠,在龙口市莱山,属西汉黄县;七曰日主祠,在荣城县成山头,属西汉不夜县;八曰四时主祠,在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,属西汉琅琊县。临淄县属齐郡,梁父县属泰山郡,东平陆县属东平国,掖、腄、黄、不夜四县属东莱郡。
此外,西汉临朐县(在莱州)有海水祠(后世有海神庙),[33]曲城县(在招远)有万里沙祠和参(三)山八神祠(大概是一种缩微版的八主祠),在阴主祠附近;黄县有莱山松林莱君祠,
县(在龙口)有百支莱王祠,在月主祠附近;不其县(在青岛市城阳区)有太一祠、仙人祠和明堂(据说是汉武帝立,可能在崂山),昌县(在诸城)有环山祠,长广县(在莱阳)有莱山莱王祠,在四时主祠附近。这些祠,几乎全在胶东半岛上,不属东莱郡,就属琅琊郡。[34]
:造字。
(三)陕西以西三省
1.甘肃省
商末周初,嬴姓西迁,大骆族居西犬丘(在礼县),周围是西戎所居。周封非子于汧渭之会,号称秦。秦是从大骆族分出。大骆灭于戎,秦襄公伐戎,收复西犬丘,曾作西畤。西犬丘,西汉叫西县,属陇西郡。西县有很多秦祠,《封禅书》说,“西亦有数十祠”。
2.宁夏省
西汉朝那县(在彭阳)有端旬祠、湫渊祠,属安定郡。端旬祠是胡巫祠,湫渊即固原东海子。朝那是乌氏戎所居。
3.青海省
西汉临羌县(在湟源)有西王母石室、仙海、盐池、弱水、昆仑山等祠,[35]临羌在青海湖东,属金城郡,从地名就能看出,周围是羌人所居。
(四)陕西以东四省
1.山西省
西汉蒲阪县(在永济)有秦首山祠、尧山祠,汾阴县(在万荣)有后土祠,大阳县(在平陆)有天子庙,皆属河东郡。首山,即雷首山,在永济东南。尧山,在永济南,与首山连麓而异名。二山皆属中条山脉,位于汉武帝东巡的路上。
2.河南省
西汉缑氏县(在偃师)有延寿城仙人祠,属河南郡;崈高县(在登封)有太室山、少室山、夏后启母石三祠,属颍川郡;平氏(在桐柏)有淮庙,属南阳郡。延寿城仙人祠是公孙卿为汉武帝候神处,即缑氏县治。汉武帝东巡,去嵩山,这里是中转站。
3.河北省
西汉絫县(在昌黎)有秦碣石祠,属辽西郡;容城(在容城)有秦鸣泽祠,属涿郡;上曲阳(在曲阳)有恒山祠,属常山郡。
(五)南方五省
1.江苏省
西汉丰县(在丰县)有枌榆社、蚩尤祠,属沛郡;海陵县(在泰州)有江海会祠,属临淮郡;无锡县(在无锡)有楚春申君历山祠,属会稽郡;江都县(在扬州)有江水祠,属广陵国。枌榆社是丰县当地的神社,蚩尤祠是汉高祖起兵所祭。
2.浙江省
西汉山阴县(在绍兴)有秦会稽山祠,山上有禹冢、禹井,属会稽郡。今大禹陵在会稽山下。
3.安徽省
西汉灊县(在霍山)有天柱山祠,属庐江郡。天柱山是汉五帝立的新南岳。
4.湖南省
西汉益阳(在益阳)有湘山祠,属长沙国。湘山即湘阴县青草山(也叫黄陵山),而非洞庭君山。[36]湘山是秦始皇南巡的最南点。
5.四川省
西汉湔氐道(在松潘)有渎山祠,成都县(在成都)有江水祠,皆属蜀郡。西汉江水祠有二,成都江水祠在上游,江都江水祠在下游。渎山即岷山。
6.云南省
西汉青蛉县(在大姚)禺同山有金马碧鸡祠,属越巂郡。禺同山,今名紫丘山。金马碧鸡祠是汉宣帝立。滇池县(在晋宁)有黑水祠,属益州郡。黑水,今名黑龙潭。
三、祭祀系统和祭祀对象
秦汉祠畤分东西二系,主要集中在陕西、山东二省。陕西又以宝鸡地区最集中。
(一)西系
西土有三大中心:甘泉泰畤、汾阴后土祠和雍五畤。甘泉泰畤是祭天中心,居中;汾阴后土祠是祭地中心(属河东郡,但挨着左冯翊),在东;雍五畤是祭帝中心,在西。其他祠畤是围绕这三大中心。
1.甘泉泰畤
秦人的祭祀活动是以郊祀为主,所谓郊祀是以帝配天,祭祀各族血缘所出的族神,最最古老的老祖宗。秦六畤,西畤、鄜畤、畦畤祭白帝,密畤祭青帝,吴阳上畤祭黄帝,吴阳下畤祭炎帝。
泰畤是汉武帝的发明,它也祭帝,但五帝围绕太一,只是太一的佐神,与所有秦畤都不一样。
汉武帝有两个太一坛:亳忌太一坛先立,在长安;宽舒太一坛后立,在云阳,都是以太一为主,五帝为辅。
亳忌太一坛,祭太一、三一、五帝、冥羊、马行、赤星,以及从祀的群神,如泽山君地长(《郊祀志上》作“皋山山君”)、武夷君和阴阳使者等。坛作八边形,广三十步(直径约合42米),估计太一、三一在坛上,居中,五帝环列其外,其他神在更外一圈。它有八个台阶,八条辐射状通道,号称“八通鬼道”。
宽舒太一坛(也叫紫坛),模仿前者,坛亦八边形,也有八通鬼道。坛三层,估计最上一层是太一、三一所居;第二层,五帝坛环列,青、赤、白、黑四帝坛分置四方,各如其方色,黄帝坛偏居西南(属十二辰的未位);第三层是四方地,祭从祀群神,亦各有坛。又有赤日白月,可能也在顶层。
宽舒太一坛后立,比亳忌太一坛更显赫。泰畤是从这个坛发展而来,并与汾阴后土祠相配,地位最高。
亳忌所立,宽舒所兴,[37]太祝亲领,比所有祠畤都重要。
2.汾阴后土祠
汉代祭地有后土祠。立祠与祠河有关,祠河是为了塞河,平水患。
新垣平望气汾阴,预言出鼎,是第一步。汉文帝治庙汾阴南,祠河求鼎,是第二步。汉武帝从宽舒议,正式立汾阴后土祠,是第三步。
宽舒设计的后土祠,是在“泽中圜丘为五坛,坛一黄犊太牢具,已祠尽瘞,而从祠衣上黄”,显然是个坛、墠、坎兼具的坛场,因为土为黄色,牲牢、祠衣皆尚黄。
汾阴后土祠在山陕之间,本来是魏地的一个民祠。汉武帝立汾阴后土祠,把它拔高为最高等级的祭祀,目的是以后土配太一,统领群祀。这也是汉代的发明。
3.雍五畤
西土十畤,秦居其六。秦人奉少昊为始祖,最尊白帝。他们从西犬丘到陈仓,从陈仓到雍城,从雍城到栎阳,不管把都城迁到哪儿,都要祭白帝。秦襄公作西畤,最早;秦文公作鄜畤,其次;秦献公作畦畤,最晚。这三个畤都祭白帝。
秦文公都陈仓,作鄜畤,鄜畤祭少昊,少昊是秦人始祖,最尊;秦宣公作密畤,密畤祭太昊,太昊与少昊是兄弟氏族,其次;秦灵公作吴阳上下畤,上畤祭黄帝,下畤祭炎帝,是为周遗民而设,又其次。秦人伐戎继周,不仅接收周的地盘,也包括留居当地的百姓。黄帝是姬姓始祖,炎帝是姜姓始祖,姬姜联姻,统治雍岐之地二百多年。秦人要想在西土站稳脚跟,离不开周遗民的支持。这四个畤都在宝鸡,是为雍四畤。
汉高祖作北畤,北畤是祭颛顼。秦四畤加汉北畤,即著名的雍五畤。
汉武帝三年一郊祀,主要就是指这三类祭祀。
(二)东系
东土的祭祀,以封禅泰山最隆重。封禅是山东地区祭祀天地的形式,与西土看重族神的传统不一样。泰山是五岳之首,统领天下的名山大川,在秦汉祀谱中地位最高,有如西土的太一。
泰山是山东的祭祀中心,有如太一为众星所拱,八主祠是环绕这个中心。
1.天主祠,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古城南牛山脚下的天齐渊,旧属齐地。
2.地主祠,在山东新泰市天宝镇的梁父山。自古禅地,都是在泰山下的小山上。泰山下,小山很多,东南的梁父、云云最有名。地主祠在梁父,位于天主祠的西南,旧属鲁地。
3.兵主祠,在山东汶上县南旺镇,又位于地主祠的西南,旧属鲁地。
4.日主祠,在山东荣城县成山头,位于胶东半岛北岸,旧属莱地。
5.月主祠,在山东龙口市莱山上,位于胶东半岛北岸,旧属莱地。
6.阳主祠,在山东烟台市芝罘岛上,位于胶东半岛北岸,旧属莱地。
7.阴主祠,在山东莱州市三山岛上,位于胶东半岛北岸,旧属莱地。
8.四时主祠,在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上,位于胶东半岛南岸,旧属莒地。
这八个祠,前三祠在西,后五祠在东。西三祠,东北—西南,略呈一线。《鹖冠子·近迭》:“人道先兵”,兵是代表人。西三祠代表三才(天、地、人)或三一(天一、地一、太一)。东五祠,日主祠与月主祠,迎日拜月,东西相对,成一轴线;阳主祠在其左,阴主祠在其右,左为阳,右为阴。这四个祠在胶东半岛北岸。四时主祠在胶东半岛南岸,象征四时的起点。
山东半岛四分,齐居西北,莱居东北,鲁居西南,莒居东南。正如王睿指出,这四个地区各有各的祭祀传统,它们最终被整合成一个模仿宇宙模式的大系统,恐怕是战国晚期齐人统一山东半岛后的杰作。齐人航海,最具海阔天空的想象力,这片三面环海的土地,充满寻仙访药的神秘传说,对秦人有巨大吸引力。
秦始皇东巡,沿海北上,先后登会稽山、峄山、泰山、芝罘山、碣石山,刻石铭功,就是被这片沿海地区所吸引。
此外,汉代修明堂,也与山东地区有关。汉武帝初立,曾打算在长安南郊建明堂,但没见过真正的明堂,后来封泰山,有人说“泰山东北阯有明堂处”,地势险要不宽敞,所以按公玊带(《封禅书》作“公玊带”,《郊祀志下》作“公玉带”)的明堂图,令奉高县作明堂于汶上。这种明堂,“祠太一、五帝于明堂上坐,令高皇帝祠坐对之。祠后土于下房”(《封禅书》),既有点像渭阳五帝庙、长门五帝坛,也有点像亳忌太一坛、宽舒太一坛,特点是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。
汉武帝五年一封禅,主要就是指以泰山为中心,围绕山东半岛和北中国海沿岸的祭祀活动。
上述祠畤,从祭祀对象看,可以分为四类。
第一类是祭天地。
上古天官,见《史记·天官书》,是以日月五星绕斗极旋转,巡行二十八宿为特点。《封禅书》说,雍地“百有余庙”,其中祭“日、月、参、辰、南北斗、荧惑、太白、岁星、填星、〔辰星〕、二十八宿”就属这一类,[38]各地差不多。
秦俗祭星,有一大特色,是祭陈宝。秦文公在陈仓北阪(宝鸡贾村塬)作陈宝祠,“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”(《封禅书》)。陈宝是流星坠地的陨石,号称若石。今地宝鸡就是得名于此。
汉兴,高祖起事,在丰县祷枌榆社,祠蚩尤,入关后,除令丰县觐治枌榆社,在长安立蚩尤祠,所兴唯二事,一是立北畤,祭黑帝,与雍四畤相配,二是令郡国县立灵星祠,祭后稷。所谓灵星,指龙星左角,即天田星,所以兴农。
汉武帝立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祠,以太一为祭天中心,后土为祭地中心,凌驾于雍五畤之上,这是汉代祭祀的最大发明。
第二类是祭五帝。
五帝是先秦固有。一种是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,见《大戴礼·帝系》《国语·鲁语上》,一种是青帝(太昊)、赤帝(炎帝)、黄帝、白帝(少昊)、黑帝(颛顼),见《吕氏春秋·十二纪》《礼记·月令》(《左传》昭公二十七年郯子语已具雏形)。前者是周帝系,后者是秦帝系。[39]汉代的雍五畤是继承秦四畤,显然属于后一种。
司马迁说,高祖二年,“东击项籍还入关,问‘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?对曰:‘四帝,有白、青、黄、赤四帝之祠。’高祖曰:‘吾闻天有五帝,而有四,何也?’莫知其说。于是高祖曰:‘吾知之矣,乃待我而具五也。’乃立黑帝祠,命曰北畤”(《封禅书》)。或说五色帝是汉高祖立北畤后才有,显然不对。高祖说“吾闻天有五帝”,显然早就知道,天下有这种五帝,对话者“莫知其说”,只是不明白秦人为什么没有为黑帝立畤。[40]
汉文帝重五帝。他祭五帝,分两种,一种是去雍地祭五帝,一种是在长安祭五帝。他立渭阳五帝庙、长门五帝坛是从赵人新垣平说。渭阳五帝庙不是五帝各居一庙,如雍五畤,而是“(五帝)同宇,帝一殿,面各五门,各如其帝色”(《封禅书》),等于五畤的缩微版,有点像后起的明堂。及诛新垣平,交祠官致祭,不再去。
汉武帝祭五帝,也分两种,一种是亲往雍地祭五帝,一种是在太一坛上或明堂类的建筑内,与太一相配祭五帝。
第三类是祭山川。
司马迁讲巡狩封禅,有所谓五岳四渎。五岳是东岳泰山、南岳衡山、西岳华山、北岳恒山、中岳嵩山,四渎是江、河、淮、济,历代祭祀不绝。这是秦系的五岳。
秦合天下为一,东土(殽山以东)以嵩山、恒山、泰山、会稽山、湘山(青草山)为名山,济水、淮水为名川;西土(华山以西)以华山、薄山(即蒲山,雷首山的异名,也叫襄山)、岳山(岳是垂之误,垂山即武功山)、岐山、吴岳(吴山)、鸿冢、渎山(岷山)为名山,河水、沔水(汉水)、湫渊、江水为名川(湫渊是湖,不是河),皆有祠。[41]
此外,陕西关中的灞、浐、泾、渭诸水,因为地近咸阳,亦有祠,很多小山小水也有祠。汉武帝时期的五岳是以天柱山为南岳,与秦代不同。
天下名山,汉武方士有不同说法。
公孙卿说,“天下名山八,而三在蛮夷,五在中国。中国华山、首山(雷首山)、太室(嵩山太室山)、泰山、东莱(莱山),此五山,黄帝之所常游,与神会”。所谓“三在蛮夷”,疑指衡山、湘山、渎山;所谓“五在中国”,没有恒山和衡山,加了东莱山。
公玊带说,“黄帝时虽封泰山,然风后、封巨、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(沂山),禅凡山(丸山),合符,然后不死焉”(《封禅书》)。这是他另立的封禅说,汉武帝并未采纳。
秦始皇巡游天下,除封泰山、禅梁父,还祠祭会稽山、峄山、芝罘山、碣石山。
汉武帝巡游天下,除登封泰山,在梁父祠地主,在肃然、高里(蒿里)、石闾禅地,还祠祭太室山、天柱山、恒山,东登东莱山,北登碣石山,西登崆峒山。封泰山“如郊祠太一之礼”,禅肃然“如祭后土礼”(《封禅书》)。
第四类是祭鬼神。
秦汉祠畤,鬼神很多,如秦时雍地祭风伯、雨师、四海、九臣、十四臣、诸布、诸严(诸庄)、诸逑(诸遂)之屬,汉高祖七巫祠有东君、云中、司命、九天诸神,汉武帝亳忌太一坛有泽山君地长、武夷君。
秦鬼,名气最大,当属杜主。杜伯被周宣王冤杀,化为厉鬼,本来是周人畏忌的鬼,周人走了,照样流行于秦地,如杜陵有五杜主祠,雍菅庙和秦中也有杜主祠。司马迁说,“杜主,故周之右将军,其在秦中,最小鬼之神者”(《封禅书》)。意思是秦中小鬼,属杜伯最灵验。此外,汉高祖七巫祠有“南山巫祠南山、秦中,秦中者,二世皇帝”(《封禅书》),南山是秦岭,秦中是关中平原。[42]秦二世自杀,也是秦中著名的凶鬼。
汉鬼,则有汉武帝神君祠(在上林苑蹏氏观)的长陵女子。
物怪,秦文公“伐南山大梓、丰大特”,见《史记·秦本纪》。《水经注·渭水》引魏文帝《列异传》,说秦于故道县立怒特祠,就是祭这种牛怪。 西汉故道县在陕西凤县,位于宝鸡西南。
此外,秦皇汉武迷求仙访药。武帝冀遇神仙,从公孙卿言,立缑氏延寿城仙人祠、长安蜚廉桂观和甘泉益延寿观、通天台,作为候神之所,也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。
四、考古发现和有待探索的地点
上述祠畤,很多仍有古代遗迹、自古沿用的地名,甚至香火不断,保持着带有复古性质的现代祭祀,值得深入调查,综合研究。下面,我举一些例子,供大家参考。
(一)好畤河遗址
西土十畤,吴阳武畤和雍东好畤年代最早。吴阳武畤可能在吴山遗址附近,现在没有任何线索。雍东好畤在雍地以东,是个从秦代到现在一直使用的地名。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右扶风有好畤县,班固注:“垝山在东,有梁山宫,秦始皇起。”唐以前的好畤县在陕西乾县东好畤村,梁山宫遗址在乾县西北梁山镇三合村的瓦子岗上。唐以来的好畤县,则在乾县西部永寿县的飞地,店头镇的好畤河村一带。
宋真宗咸平三年(1000年),好畤令黄郓获方甗以献,宋代著录称“中信父甗”或“史信父甗”,[43]铭文摹写有误。1962年,永寿县好畤河村出土过仲枏父匕(同出还有鼎一、盂一和铜残块一)。[44]1967年,永寿县好畤河村出土过三件仲枏父鬲、一件仲枏父簋(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)。[45]与出土铭文对照,宋人所说的“中信父甗”或“史信父甗”,其实是仲枏父甗。[46]此外,1980年,好畤河村还出土过逆钟四件(现藏天津博物馆)。[47]好畤河村位于羊毛湾水库北的台塬上,地势较高。该地频繁发现西周铜器,或与好畤有关。
2018年,曹玮陪我去过永寿好畤河一带。
(二)鸾亭山遗址
遗址位于甘肃礼县西北(城关镇后牌村北)。2004年,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发掘。据简报介绍,此山山顶有圆坛,圆坛上有夯土围墙1段(西南留缺口,与上山的路相接),房址4处,灰坑19个,灰沟4条,祭祀坑1个,柱洞22个,西南山腰有东西相对的两个夯土台,其中1号房址不晚于西周,4号房址可能属于东周,2、3号房址和围墙、祭祀坑属于汉代。出土遗物:玉器,以圭、璧组合和男女玉偶人为主,共十组,五组出于3号房址,五组出于4号灰沟;砖瓦,3号房址出土“长乐未央”瓦当九件;钱币,3号房址、4号灰沟和3号灰坑各出五帝后期五铢钱一枚,7号灰坑出王莽“货布”币一枚;1号祭祀坑,堆积兽骨,牛、羊、猪、鹿、狗和禽类都有。[48]发掘者判断,遗址较早的西周灰坑与祭祀无关,与祭祀有关的遗址主体和出土物属于西汉时期。遗址废弃于王莽时期。
秦畤,西畤最古老,年代可以早到春秋初年,但鸾亭山遗址却缺少春秋战国段的祭祀遗物。梁云认为,它是汉代西畤的一部分。[49]我想,这里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,鸾亭山遗址即卫宏《汉官旧仪》提到的人先祠。这个祠未必与西畤是一回事。
简报所说坛,与封土为坛的坛似乎不同,应属除地为场的墠,围墙即古人所谓壝,瘞埋牲牢的祭祀坑,古人叫坎。
秦公簋,旧传1917年礼县红河乡出土,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。[50]此器有汉代加刻的铭文,器铭作“西元器,一斗七升拳(登)簋”,[51]盖铭作“西,一斗七升大半升,盖”,郭沫若认为,此器是汉代“西县宗庙之祭器”。[52]
1997年,礼县石桥镇瑶峪村出土一件铜豆,铭文作“西祠器十,重一斤三两”,铭文字体近于秦代或汉初,也是祠祭用品。[53]
:造字。
红河乡在礼县东北与天水市交界处,离鸾亭山和西山坪较远,瑶峪村在礼县西南,离鸾亭山和西山坪较近。它们和西畤是什么关系,值得注意。
2005年,我和李水城、罗泰、傅罗文去过鸾亭山。
(三)西山坪遗址
遗址在礼县西,与鸾亭山南北相望。2005年,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“早期秦文化调查、发掘和研究课题组,对遗址东北部发掘,发现春秋城址和祭祀遗址。
祭祀遗址包括马坑 7 座、牛坑1 座、狗及其他动物坑3 座。其中K404-K407 位于遗址东部的一处夯土平台上。夯土台南北长约17.5 米,东西宽约18 米。台近南沿处有四个长方形浅坑,每坑各埋一马。该组马坑旁有一直径1.6 米的圆坑,编号为K408,坑中埋羊头、马肢骨与牛肢骨。K403 是个大坑,坑底有两个小坑,各埋一马。经鉴定,这些马都是接近成年的马驹。[54]
有学者推测,城址即西犬丘,祭祀遗址即秦西畤。换言之,西畤是一畤两址,秦西畤在西山坪,汉西畤在鸾亭山。[55]问题存在争论。
(四)血池遗址
遗址在陕西凤翔柳林镇血池村东。2016年,陕西考古研究院雍城队对血池遗址进行发掘,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。[56]
遗址包括“夯土台”和“祭祀坑”。发掘者认为,此即汉高祖北畤。
“夯土台”建在一个小山头上,台下土坡,呈梯田状,发掘者比为宽舒太一坛的“台三垓”,但已经发掘的工作面只是“夯土台”所在的地面,下面的土坡是否属于坛台类建筑的台阶,还有待证实。其北侧还有一个比它高一点的小山头。发掘者认为,这正符合“高山之下,小山之上”的定义,以此定其所以为“畤”。这个定义,我们在前面讨论过。
“祭祀坑”分三类,A类为车马祭祀坑,大坑埋真车、真马,小坑埋偶车、偶马;B类埋牲,包括马、牛、羊三种;C类是空坑。出土物,包括璧、琮、圭、璋、珩、玉偶人,以及青铜车马器、铜铃、弩机、铜镞等,很多都是小型明器。
这个遗址,我去过两次,一次是2015年,一次是2016年。
(五)吴山遗址
遗址在宝鸡陈仓区新街庙镇,可能与吴阳上下畤有关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,2016年调查,2018年发掘。目前清理祭祀坑八座,每坑瘞埋一车四马,出土玉琮、玉偶人、箭镞和铁锸。[57]
吴山遗址与血池遗址隔河相望,形制规格、遗址内涵,彼此接近,年代也相近,都属于西汉时期,更早的遗址尚未发现。
比较鸾亭山、血池和吴山的发现,我有一个想法,秦汉祠畤,往往是在有关地点,除地为场,圈定兆域,掘地为坎,瘞埋祭品,祭品一如《封禅书》《郊祀志》所述。[58]这类祭祀活动往往定期举行,历年开掘的祭坎成行成列,有如田畴,一片占满,再开辟另一片,若今墓地。因此,早期的祠畤恐怕还在上述发现之外。
雍五畤,鄜畤、密畤尚未发现,据说正在调查。或说鄜畤在凤翔长青镇马道口村,主要是因为该处宫观密集。但祠畤和宫观是两个概念,多半不在人口密集区。文公都陈仓,我怀疑,他立的鄜畤可能在宝鸡西山一带。
吴山,我去过两次,一次是2010年,一次是2016年。
(六)甘泉宫遗址
遗址在陕西淳化铁王乡凉武帝村,面积很大,陕西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勘探,有很多重要发现。2014年,厘清甘泉宫外墙的范围。2015年,完成航拍、航测,确定通天台和秦汉云阳城的位置。[59]
云阳是秦直道的起点,汉胡来往都走这条道,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汉武帝选择此地作汉代最高的祭祀中心,大有深意。秦杀义渠王,夺甘泉,作林光宫。汉甘泉宫是在秦林光宫的基础上修建,武帝在此朝会诸侯和匈奴使者,有如清代热河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,[60]祠寿宫神君,寿宫也在甘泉宫。
2012年,曹玮陪我和唐晓峰、赵丽雅去过这个遗址。
(七)天井岸遗址
遗址在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。1993年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文物调查研究室对该遗址进行调查,指出遗址即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谷口四祠。天齐公祠的天齐,是个南北315米、东西260米、深32米,北边带豁口的大坑,当地叫天井壕。五床山即该村西北的嵯峨山。[61]五床山祠和仙人祠可能在嵯峨山附近。五帝坛即天井壕东面的五个夯土台。[62]四祠皆在西汉谷口县境内。
2015年,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、咸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一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局部钻探,证明遗址年代确属西汉晚期。[63]谷口四祠见《汉书·宣帝纪》,乃汉宣帝所立,年代吻合。
2012年,曹玮陪我和唐晓峰、赵丽雅去甘泉宫遗址,先到这个遗址。
(八)联志村遗址
1971年,西安北郊大明公社联志村出土玉器85件,包括璧、琮、圭、璋、虎、璜和男女玉偶人等,玉质和制作工艺与鸾亭山、血池、吴山等遗址所出相似,出土玉器的土坑,坑底距地表约80厘米。[64]梁云推测,这个祭祀坑属于长安东南的亳忌太一坛。[65]
(九)芦家口村遗址
1980年,西安西北郊芦家口村出土100件玉器,玉器种类与联志村相近,但多出一件用玉璧改制的玉猪。[66]出土玉器的土坑,坑底距地表约1米。梁云推测,这个祭祀坑在未央宫遗址的范围内。[67]
汉代礼玉,与墓葬不同,多用玉璧改制,往往草率急就,有如冥币,推其原因,盖祭祀繁而用量大,不得不耳。
祭祀用玉,玉偶人是特色。年代较早的类似偶人,灵寿古城已有发现。
(十)黄甫峪遗址
1995年,在华山脚下,黄甫峪口西侧,华山索道进口处附近,曾经出土过两件刻有战国秦文字的玉版,铭文长达298字,内容是讲一个叫秦骃的人到华山祷病,同出的文物被村民瓜分。秦骃祷病玉版,曾在私人手里,现藏上海博物馆。我曾写文章介绍这一发现并考释其铭文。[68]同出玉璧,现藏西岳庙文物管理处。[69]陕西省考古所对出土地点做过调查,发现建筑遗址,出土“与华无极”瓦当,是为黄甫峪遗址。[70]
秦德公都雍,长达294年,直到秦惠文王才打到华山脚下。华阴古称阴晋,秦惠文君六年(前332年)占领华阴,改名宁秦。黄甫峪遗址可能即太华山祠所在。[71]
2010年,我带田天去过这个遗址。村民说,出土玉版的土坑在停车场的一棵树旁。
(十一)肤施四祠和桥山黄帝冢
肤施四祠有五龙山仙人祠。五龙山在陕西横山县殿市镇五龙山村东北,无定河支流黑木头川东岸,山上有五龙山庙(法云寺)。此山是肤施地标,其他三祠当在附近。阳周桥山黃帝冢在肤施南。汉武帝北巡朔方,“还祭黄帝冢桥山”(《封禅书》),就是这个黄帝冢。这五个地点很重要,值得今后探索。
2018年,我专门到横山跑过,去过五龙山。
(十二)朝那湫
宁夏固原市有两个海子,西海子在固原西南,原州区红庄乡;东海子(马场水库)在固原东南,原州区开城镇马场村。东海子即汉代湫渊,因为地近西汉朝那县(在彭阳县西古城镇古城村),也叫朝那湫。这个海子,四面环山,很小,但《封禅书》以湫渊为华山以西的四大名川之一,与江、河、汉水并列,唐宋年间出土的秦《诅楚文》,其中的《湫渊文》就是祠告湫渊之神,可见很重要。海子东岸凉马台有宋元以来的庙址,2007年出土过一块残碑,铭文提到“〔朝〕那之湫”,[72]元李政《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》说湫东有祠,祭“盖国大王”,即凉马台之庙。所谓“盖国大王”,即“齐天圣烈显应盖国大帝黑池龙王”。[73]早期的湫渊祠在哪里,仍值得探讨。
2009年,罗丰陪我、信立祥、王睿去过朝那古城和东海子、西海子。
(十三)要册湫
亚驼祠,《封禅书》未见,但《诅楚文》有《亚驼文》。亚驼即滹沱,乃要册湫之神。[74]要册湫在甘肃正宁县东南湫头乡。正宁县博物館藏宋宣和三年《重修孚泽庙碑》即出土于要册湫。碑文云:“县之部有镇,曰要册,镇有庙,曰孚泽,为昭祐显圣王之祠。”所谓“昭祐显圣王”,亦“齐天圣烈显应盖国大帝黑池龙王”。这个地点也值得注意。
2016年,王辉陪我和李水城在庆阳、平凉地区考察,顺便去过要册湫。[75]
(十四)嵩山三阙和中岳庙
秦汉封禅,主要是祭泰山。华山、雷首山、嵩山在东巡的路上。嵩山在河南登封东。登封有中岳庙。庙前有一对石翁仲,翁仲南有太室阙,太室阙西北有启母阙,启母阙西有少室阙,即太室山祠、少室山祠和夏后启母石祠的东汉遗迹。[76]
2004年,我去登封,专门跑过这三个地点。
(十五)汾阴后土祠(魏脽遗址)和阎子疙瘩遗址
汾阴后土祠是汉武帝郊祀的三大中心之一,至今香火不断。巫锦发现的鼎是从旧庙附近出土。旧庙位于汾水入河处,乃魏国墓地,河水冲刷,历代常有铜器发现。
2004年,我和唐晓峰、赵丽雅、马保春对庙址和1930年卫聚贤等人发掘的阎子疙瘩遗址进行考察,回来写过一份调查报告。[77]报告确认,孤山东侧的阎子疙瘩遗址是一座汉代行宫遗址,很可能就是《三辅黄图》卷三、《水经注·河水四》提到的汾阴万岁宫。2016年,故地重游,我还对汾阴渡口和周边的地理形势做过考察,上过孤山。
(十六)东更道遗址
秦汉封禅泰山,禅地之所七,石闾、蒿里、社首在泰山南,最近。石闾在山脚下,蒿里在泰安火车站,社首在蒿里东。蒿里山出土过唐玄宗、宋真宗禅地玉册,现藏台北故宫。社首山已不存在,1951年,因修铁路被炸毁。
1954年,泰安东更道村出土过六件盥缶和一件铁盘,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。东更道在社首山以东,灵应宫南,今九州家园附近。当年,这七件器物出土于七个3.9米深的土坑,东西一横排,上面盖石版。
东更道七器是现已发现祭祀泰山的最早实物,但当年只有非常简短的报导,没有留下什么记录。很多年前,我去过出土地点,眼前是一片楼群。最近,我对这批铜器和它们的出土地点做过详细调查。[78]
(十七)八主祠遗址群
请看报告,作者有详细介绍。
(十八)秦皇岛—绥中遗址群和碣石山
秦始皇五次巡游,四次巡海。沿海巡行,路线分三段,绍兴到连云港是南段,八主祠一带是中段,碣石以北是北段,沿海有许多行宫遗址。秦刻石多沿途所立。今秦皇岛—绥中遗址群属于北段。
苏秉琦说,绥中遗址是碣石宫、秦东门,恐怕值得商榷。绥中岸边的海中礁石,沿海多有,恐怕不能指为碣石宫。文献记载,碣石山在河北昌黎,碣石宫在河北蓟县,秦东门在江苏连云港附近的赣榆县。我想,碣石祠还是应该在河北昌黎的碣石山附近。[79]
2009年,我和叶南、颜涿、马保春,专门跑过昌黎、秦皇岛和绥中,上过碣石山。
五、总结
综上讨论,我的总体印象是,秦汉祠畤分东西二系,《史记》《汉书》说的封禅主要指山东境内封禅泰山、祭祀八主和巡行海上的活动,郊祀主要指陕西境内围绕甘泉泰畤、汾阴后土祠和雍五畤的祭祀(汾阴后土祠已出三辅,但与陕西邻近)。
雍五畤是在西土故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,它是以雍四畤加汉高祖的北畤而形成,以帝为主,配天而祭,代表的是秦地的祭祀传统。汉武帝对这一传统的改造分两步走,第一,立汾阴后土祠,以地配天,第二,立泰畤,把天地、五帝和周秦故地的山川鬼神,围绕太一、三一,整合成一个大系统,这是受齐地儒生和燕齐方士的影响。[80]
同样,受齐地儒生和燕齐方士影响,秦汉两代封禅泰山和祭祀八主的活动是继承齐地的祭祀传统。这个传统是战国晚期,齐人统一山东半岛后,整合齐、鲁、莱、莒四大传统而形成,特点是模仿宇宙模式,以三才配日月、阴阳、四时。明堂也是配合儒籍礼书的设计,发轫于齐地,后来移植到秦地。这种微缩式的设计,最终成为王莽郊祀改革之源头。
这两大系统的结合,便是《封禅书》《郊祀志》的主要内容。秦皇汉武候神西土,求仙海上,追求不死,也是这类祭祀活动的一部分。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不死,也是秦汉帝业的垂之久远。
秦汉之天下,既是南北整合的结果,也是东西整合的结果,但宗教大一统主要是东西整合的结果。
2019年2月4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
▽ 上下滑动阅览注释 ▽
[1]李零《入山与出塞》,《文物》2000年2期,第87~95页。
[2]李零《入山与出塞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2004年。
[3]如李零《秦汉礼仪中的宗教》《秦汉祠畤通考》《“太一”崇拜的考古研究》《“三一”考》,收入氏著《中国方术续考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6年,第100~191页。凡旧说与此文矛盾处,请以此文为准。
[4]王睿《“八主”祭祀研究》,博士学位论文,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,2011年。案:论文经改写,即将出版。
[5]田天《秦汉国家祭祀史稿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15年。案:此书是据博士论文改写。
[6]《史记》是从上古到汉武的大历史,《封禅书》从“自古受命帝王,曷尝不封禅”讲起,故以“封禅”为题。《汉书》是西汉史,侧重的是汉代郊祀,故以“郊祀”为题。后者除宣帝以下,几乎全抄《封禅书》。
[7]如《史记·封禅书》》有渭阳五帝庙(在陕西咸阳)。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有泰山庙(在山东泰安)、太室山庙(在河南登封)、少室山庙(在河南登封)、泲庙(在山东东阿)、淮庙(在河南桐柏)、天子庙(在山西平陆)。
[8]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说畤字“不见于经”,但先秦古籍还是提到过这个字,如下引《左传》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,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,非爱主人也,曰:如是,羹且美,钱布且易云也。”孙诒让认为“畦畤”是“畦埒”之误,参看陈奇猷《韩非子集释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下册,1974年,第638~640页。
[9]古书讲祭祖之礼,有禘、祖、郊、宗等不同层次,见《国语·鲁语上》展禽语,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统称郊祀。
[10]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或曰:‘自古以雍州积高,神明之隩,故立畤郊上帝,诸神祠皆聚焉。盖黄帝时尝用事,虽晚周亦郊焉。’其语不经见,缙绅者不道”。司马迁对黄帝发明说持保留态度。
[11]《封禅书》提到“是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(《郊祀志上》同),《集解》引晋灼说:“《汉注》在陇西西县人先祠山下,形如种韭畦,畦各一土封。”《索隐》引《汉旧仪》:“祭人先于陇西西县人先山,山上皆有土人,山下有畤,埒如菜畦,畤中各有一土封,故云畤。”又引《三苍》:“畦,埒也。”《汉注》《汉旧仪》即卫宏《汉官旧仪》,也叫《汉仪注》。
[12]集解引徐广说:“一云‘之下(上)畤命曰畤。’”索隐:“此之‘一云’,与《汉书·郊祀志》文同也。”
[13]汉武帝第一次登泰山,先在泰山下东方,后在山上,两封。
[14]一作“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”,一作“石闾者,在泰山下阯南方”,见《封禅书》。
[15]李零《中国方术续考》,103—106页。
[16]李零《中国方术续考》,142页。
[17]杜陵有五杜主,而非三杜主,参看田天《秦汉国家祭祀史稿》,第52~53页。寿星祠,祭南极老人。
[18]昭明祠,祭昭明星。滈池君,见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。滈池,《封禅书》作“周天子壁池”,“壁池”是“璧池”之误,即辟雍。
[19]虎候山祠,虎候山即今蓝田虎头山。
[20]高祖七巫祠,即梁巫、晉巫、秦巫、荆巫、九天巫、河巫、南山巫所祠。前五祠在长安,但河巫祠河在临晋,南山巫祠秦二世在南山、秦中,临晋在大荔,南山指终南山,不在长安。《集解》引应劭说,以晉巫为范会仕晋者,秦巫为范氏留秦者,梁巫出大梁刘氏,荆巫出丰县刘氏,不详何据。刘氏、范氏俱出祁姓。应劭强调,四巫同祖,都是刘氏的远亲。
[21]渭阳五帝庙在灞渭之会,长门五帝坛在霸陵,都在长安。
[22]亳忌太一坛在长安东南郊。太一五祠是围绕此坛续修。亳忌即谬忌,谬氏即缪氏,其名为忌。亳忌亦作薄忌,不一定是安徽亳县人。薄也可能是博县的博(今泰安)。薄忌可能是齐人。
[23]这十祠是两套祭祀,前五祠祠宝物,后五祠祠星象。白虎是白虎皮。《汉书·宣帝纪》云,元康四年“南郡获白虎、威凤为宝”;《郊祀志下》说,“时,南郡获白虎,献其皮、牙、爪,上为立祠”。随侯是随侯之珠,剑宝是高祖斩蛇剑,玉宝璧是和氏璧,周康宝鼎可能是周康公或周康侯鼎。
[24]霸水即灞水,产水即浐水,长水即荆谷水、涝水即潦水。
[25] 谷口四祠是天齐公祠、五床山祠、仙人祠、五帝祠。
[26] 宽舒是黄锤史,齐人。黄是黄县(今龙口),锤是腄县(今烟台),皆属东莱郡。《封禅书》载,汉武帝灭南越、东越后,“越人勇之乃言‘越人俗鬼,而其祠皆见鬼,数有效。昔东瓯王敬鬼,寿百六十岁。后世怠慢,故衰秏’。乃令越巫立越祝祠,安台无坛,亦祠天神上帝百鬼,而以鸡卜。上信之,越祠鸡卜始用。”
[27] 径路神祠,径路是匈奴宝刀,也叫径路刀,径路神是司匈奴宝刀的神。休屠祠,是祭匈奴休屠王。金人祠,是祭掳自休屠的祭天铜人。
[28] 广义的雍是九州之一的雍州,狭义的雍是凤翔原,有时也包括凤翔原的周边。《封禅书》:“自未作鄜畤也,而雍旁固有吴阳武畤,雍东有好畤,皆废无祠。”注意,宝鸡是“雍旁”,而永寿、乾县一带是“雍东”。
[29] 《封禅书》:“而雍有日、月、参、辰、南北斗、荧惑、太白、岁星、填星、二十八宿、风伯、雨师、四海、九臣、十四臣、诸布、诸严(诸庄)、诸逑(诸遂)之屬,百有余庙。”
[30] 《封禅书》的岳山是垂山之误。垂山是武功山,参看田天《秦汉国家祭祀丛稿》,第284~285页。案:岐山在周原,吴山在宝鸡,垂山在武功,鸿冢在凤翔,各有祠。汧水下游有汧水祠,在郁夷(宝鸡的汧渭之会),汧水上游(一说源出甘肃张家川,一说源出甘肃华亭市)有汧渊祠。
[31] 《地理志上》,隃麋(在千阳)有黄帝子祠,陈仓(在宝鸡)有上公、明星、黄帝孙、舜妻育冢,虢(在宝鸡)有黄帝子、周文武祠。
[32] 《郊祀志下》作“宣帝立五龙山仙人祠及黄帝、天神、帝原水,凡四祠于肤施”,《地理志下》作“(肤施)有五龙山、帝原水、黄帝祠四所”,脱“天神”。
[33]西汉有两临朐,齐郡临朐和东莱郡临朐,此系东莱临朐。
[34]山东境内的西汉旧祠还有:临邑县(在东阿)的济庙,成阳县(在菏泽)的尧冢灵台,蒙阴县(在蒙阴)的蒙山祠,临朐县(在临朐)的蓬山祠(蓬,一作逢),朱虚县(在临朐)的凡山祠(凡山即丸山,今名纪山)、东泰山祠(东泰山即沂山,后世五镇的东镇)、三山祠和五帝祠,即墨县(在平度)的天室山祠,下密县(在昌邑)的三户山祠、驺县(在邹城)的驺峄山祠,以及执期(地点不明)的明年祠。蓬山、天室山、三户山三祠是汉宣帝立。
[35]1975—1982年,青海省天峻县二郎洞附近发现汉代遗址,有人推测即西王母石室,但天峻县在青海湖西北,湟源县在青海湖东,相距甚远。
[36] 参看田天《秦汉国家祭祀史稿》,第280页。
[37] 《封禅书》:“薄忌太一及三一、冥羊、马行、赤星,五,宽舒之祠官以岁时致礼。凡六祠,皆太祝领之。”这段话怎么理解,历来存在争论。我怀疑,薄忌五祠,不大可能去五帝不数,“五”下可能脱“帝”字,薄忌所立,太一、三一是一祠,冥羊、马行、赤星、五帝各一祠,凡五,而宽舒所兴,包括汾阴后土祠和甘泉泰畤,这里是合并言之,如舍其一,当是汾阴后土祠,而不是甘泉泰畤。
[38] “填星”下,《封禅书》无“辰星”,中华书局校点本据《郊祀志下》补“辰星”。
[39] 李零《帝系、族姓的历史还原——读徐旭生〈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〉》,《文史》2017年第3辑,第5~33页。
[40] 凤翔南指挥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石磬,铭文提到“高阳有灵”,高阳即颛顼。或说铭文证明,秦人出自颛顼,不对。女脩出颛顼,生子大业,她只是秦人的女祖先。秦出少昊,并不属于颛顼系统。秦人不为颛顼立畤,恐怕是因为颛顼之后多在东方,当地很少。当地不祭这个帝,也就没必要立畤。
[41] 这一名单中的会稽山是后世的南镇,吴山是后世的西镇。其中没有后世的医巫闾山(北镇)、霍山(中镇)和沂山(东镇)。但沂山也叫东泰山,见于《封禅书》讲汉武帝的部分。
[42] “南山秦中”,南山是秦岭,秦中是关中平原,应该用顿号点开。秦中,本义是秦的核心地区,秦的核心地区是关中平原。秦人占领鄂尔多斯地区后,把该地称为新秦中。
[43] 吕大临《考古图》卷二,22页;薛尚功《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》卷十六,156页。见《宋人著录金文丛刊初编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5年,38、400页。
[44] 何汉南《陕西省永寿县、武功县出土西周铜器》,《文物》1964年7期,第20~27页。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《殷周金文集成》(修订增补本),北京:中华书局,2007年,第一册,第760页:00979。
[45] 吴镇烽等《陕西永寿、蓝田出土西周铜器》,《考古》1979年2期,第119页。参看《殷周金文集成》(修订增补本),第一册,第688、690~691页:00747、00749—00750;第三册,第2334页:04154。同样铭文的鬲还有西安市博物馆一件、上海博物馆一件、武功县文化馆两件,参看《殷周金文集成》(修订增补本),第一册,第687、689、692~693页:00746、00748、00751—00752。另外,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仲枏父簋,与好畤河村所出相同,参看《殷周金文集成》(修订增补本),第三册,第2335—2336页:04155.1—2。
[46] 李零《铄古铸今——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07年,第78~80页。
[47] 曹发展、陈国英《咸阳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1981年1期,第8~11页。参看《《殷周金文集成》(修订增补本),第一册,49—52页:00061—00064。
[48]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《2004年甘肃礼县鸾亭山遗址发掘主要收获》,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》2005年5期,14页。
[49] 梁云《对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初步认识》,同上,第15~31页。
[50] 《殷周金文集成》(修订增补本),第四册,第2682~2685页:04315.1—3。
[51] 铭文拳字,声旁与朕字同,相当拯字,并非今拳字。
[52] 郭沫若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》,上海:上海书店出版社,1999年,下册,第249页。
[53] 马建营《“西祠器”铭铜豆考释》,《陇右文博》2013年2期,第43~45转39页。
[54] 赵丛苍、王志友、侯红伟《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2008年4月4日002版。
[55] 王志友、刘春华《秦、汉西畤对比研究》,收入《秦文化探研——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兰州:甘肃人民出版社,第285~300页。
[56] 国家文物局主编《中国重大考古发现2016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2016年,第88~89页。
[57] 《陕西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大型祭祀遗址》,《文物鉴定与鉴赏》2018年11期(上),第21页。
[58] 秦人用牲,主要是马、牛、羊,而不是牛、羊、豕,特别是驹。《封禅书》:“春夏用骍,秋冬用駵。畤驹四匹,木禺(偶)龙栾(鸾)车一驷,木禺(偶)车马一驷,各如其帝色。”“乃令祠官进畤犊牢具,色食所胜,而以木禺(偶)马代驹焉。独五月尝驹,行亲郊用驹。及诸名山川用驹者,悉以木禺(偶)马代。行过,乃用驹。”《郊祀志上》“禺”作“寓”。鸾车,或称鸾路,是送葬的车。
[59] 肖健一等《陕西咸阳秦汉甘泉宫遗址调查获重要发现》,《中国文物报》2015年12月18日008版。
[60] 李零《避暑山庄和甘泉宫》,收入氏著《我们的中国》第四编:《思想地图——中国地理的大视野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16年,第159~175页。
[61] 此山五峰并峙,盖即所谓“五床”。汉宣帝在鄠县也立过五床山祠。
[62] 秦建明等《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》,《文物》1995年3期,第4~15页。
[63]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、咸阳文物考古研究所《陕西三原县天井岸村汉代礼制建筑遗址调查简报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2017年1期,第45~51页。
[64] 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《西安市文物精华——玉器》,北京:世界图书出版公司,2004年,第11、14~16、26、45页;刘云辉《陕西出土东周玉器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2006年,第195页:GW1;第196页:GW3;第197页:GW5;第199页:GW10;第200页:GW11—12;第201页:GW14;第203页:GW17;第204页:GW19;第205页:GW22。案:刘云辉把这批玉器定为战国晚期物,现在看来,似乎过早。
[65] 梁云《对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初步认识》,第24~27页。
[66] 刘云辉《陕西出土东周玉器》,第195页:GW2;第196页:GW4;第197页:GW6;第198页:GW7—8;第199页:GW9;第200页:GW11—12;201页:GW13;第202页:GW15—16;第203页:GW18;第204页:GW20;第205页:GW21。案:刘云辉把这批玉器定为战国晚期物,现在看来,似乎过早。
[67] 梁云《对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初步认识》,第27~28页。
[68] 参看李零《秦骃祷病玉版的研究》,收入氏著《中国方术续考》,第343~361页。
[69] 刘云辉《陕西出土汉代玉器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2009年,第94页:图版59、60。
[70]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、西岳庙文物管理处《西岳庙》,西安:三秦出版社,2007年。
[71] 参看李零《西岳庙和西岳石人》,收入氏著《万变》,北京:三联出版社,2016年,第175~201页。
[72] 高万伟《朝那湫考》,《宁夏社会科学》2005年4期,第99~102页;张有堂、杨宁国《湫渊探究》,《宁夏师范学院学报》31卷4期(2010年8月),第23~26页;胡永祥、杨芳《朝那湫和东海子遗址》,同上,第27~28页。
[73] 盖国大王,即民间祈雨供奉的“齐天圣烈显应盖国大帝黑池龙王”,俗称雷王保。西北地区,干旱少雨,类似湫池,也见于宁夏隆德,甘肃会宁、庄浪、平凉、华亭、镇原、泾川等地,有些也叫朝那湫。
[74] 裘锡圭《诅楚文“亚驼”考》,收入《裘锡圭学术文集》,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2年,第320~325页。
[75] 正宁县博物館赐赠《重修孚泽庙碑》拓片和出土现场的照片给我,謹致谢忱。
[76] 吕品《汉中岳三阙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0年。
[77] 参看李零《汾阴后土祠的调查研究》,收入氏著《我们的中国》第二编:《周行天下》,第177~265页
[78] 参看李零《东更道七器的再认识》,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》2017年10期,第117~129页。
[79] 参看李零《从船想到的历史——以东周、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为例》,收入氏著《我们的中国》第二编。《周行天下》,第267~301页。
[80] 李少君、谬忌、宽舒、少翁、栾大、公孙卿、丁公、公玊带,几乎全是齐人。
投龙——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
主办单位
浙江省博物馆
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
协办单位
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
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
北京大学中文系
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
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
展览时间
2024年12月1日——2025年3月2日
展览地点
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
借展单位
中国国家博物馆、上海博物馆、首都博物馆、湖南博物院、山西博物院、山东博物馆、贵州省博物馆、苏州博物馆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、中国国家博物馆雍城工作站、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、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博物馆、西岳庙博物馆、济源市博物馆、烟台市博物馆、泰安市博物馆、扬州博物馆、句容市博物馆、宜兴市博物馆、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、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、杭州市西湖博物馆总馆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、绍兴博物馆、温州博物馆、金华市博物馆、衢州市博物馆、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、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、义乌市博物馆、安吉县博物馆、缙云县博物馆、诸暨市博物馆、武义县博物馆、茅山道院、茅山元阳观、至微堂
来源: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
编辑:吴雨歆、赵任子、杨秀文
初审:施义亭、魏祝挺、赵任子
复审:施义亭、应霁民
终审:杨玲炒股配资靠谱吗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信钰证券_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_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观点